2004年第六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获奖名单
|
姓名
|
成果名称
|
获奖等级
|
王长乐
|
教育机制论(专著)
|
三等奖
|
唐永泽
|
改革高校人事分配制度的深层思考
|
三等奖
|
2005年第七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获奖名单
|
姓名
|
成果名称
|
获奖等级
|
王长乐
|
大学的品性
|
二等奖
|
李晓波
|
学费引入价格机制有利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
|
二等奖
|
蔡国梁
|
学会研究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
|
三等奖
|
谢志芳
|
多校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索
|
三等奖
|
马国建
|
对高校新型岗位津贴制负面效应的反思
|
三等奖
|
张文忠
|
论被害大学生的援助
|
三等奖
|
王保田
|
关于中外教师组合外语教学研究
|
三等奖
|
金丽馥
|
“邓小平理论概论”教学改革的实践总结
|
三等奖
|
阎 静
|
“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”课程教学探索
|
三等奖
|
2007年第八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获奖名单
|
姓名
|
成果名称
|
获奖等级
|
沙志平
|
《现代高校管理》
|
二等奖
|
王长乐
|
《谁来拯救大学》
|
二等奖
|
王赛扬
|
构建终身学习的体系
|
三等奖
|
任晓霏
|
研究生英语写议教程
|
三等奖
|
冯 缨
|
Flash MX在互动性网络实验教学课件开发中的应用
|
三等奖
|
张忠华
|
教育学中国化百年反思
|
三等奖
|
2009年第九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获奖名单
|
姓名
|
成果名称
|
获奖等级
|
张忠华
|
教育学学科科学性研究探索
|
二等奖
|
陈 红
|
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研究
|
三等奖
|
谢志芳
|
至德要道——多校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研究
|
三等奖
|
马耀鹏
|
唯物史观的实践维度与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整合教学探索系列论文
|
三等奖
|
王保田
|
提高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的探索研究
|
三等奖
|
于忠海
|
《教师教育新论:对象、原理、策略和发展》
|
三等奖
|
王长乐
|
现代大学制度:正在进行时抑或还只是梦想
|
三等奖
|
2011年第十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获奖名单
|
陈 红 蔡朝辉 戴祝君
|
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研究:演进与变革
|
一等奖
|
张忠华
|
教师教育学院 德育基本理论研究三十年
|
一等奖
|
曲云进
|
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问题研究
|
二等奖
|
马耀鹏
张 敏
|
马克思主义原理整合教学中理想信念的培育
|
二等奖
|
高有华
|
大学课程基本问题研究
|
二等奖
|
于忠海
|
教育目的转型:从终极者到普通人
|
二等奖
|
吴 鹏 徐慧霞 季丽珺
|
优秀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观念的叙事研究
|
三等奖
|
王宝玺
|
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对策研究
|
三等奖
|
李 民 肖 雁
|
英语专业学生性格类型与语法、语用能力及其意识程度研究
|
三等奖
|
姚冠新 李晓波 李洪波
|
《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》丛书
|
三等奖
|
|
2013年第十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获奖名单
|
|
王悦芳
|
蔡元培、郭秉文办学思想与实践的比较研究(专著)
|
一等奖
|
李晓波
陆道坤
|
思想演变与体制转型:中国教师教育回眸与展望(专著)
|
二等奖
|
李宏刚
|
试析基于学生党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
|
三等奖
|
张 伟
|
实习前SSP综合护理训练对提高护生临床适应能力的效果
|
三等奖
|
苏建红
|
学习者思维方式个体差异对英语语言技能的影响----以显性、隐性知识为中介
|
三等奖
|
|
2015年第十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获奖名单
|
|
吕国忱
|
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问题研究(专著)
|
二等奖
|
张忠华
|
高等教育专题新论(专著)
|
二等奖
|
罗建强
|
基于问题启发式的服务运作管理教学研究
|
三等奖
|
张文忠
|
《高校安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》
|
三等奖
|
吕寿伟
|
论教育博士的实践逻辑
|
三等奖
|
|
2015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
|
|
王宝玺
|
19世纪英国大学制度变革研究
|
一等奖
|
韦 岚
|
社会转型视阈下的个体自我认同研究
|
三等奖
|
张忠华
|
承传与超越: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
|
三等奖
|
石 祥
李宏刚
|
卓越工程师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互动:理 论探索与实践创新
|
三等奖
|
申 彦
樊茗玥
|
关联案例平台的实现及在MIS教学中的应 用研究
|
三等奖
|